6月13日,绿见社区·益创未来——深圳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支持计划(二期)开展了首场案例分享,邀请到了陕西绿色原点环保宣教中心主任杨雄老师,围绕“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以社会创新促进可持续社区建设”开展了案例分享课。杨雄老师主要从行动者视角,分享了“乐修匠”项目从大学社团到社会组织、走进社区、常规垃圾分类到乐修匠、多元参与的乐修匠的可持续蜕变,探讨了社区废弃物管理的创新实践、挑战和突破。
从大学社团到垃圾分类
绿色原点的发起人杨雄自大学时代一直关注垃圾分类,在校期间建立校园回收站、成立学生社团,开启了自己的垃圾分类工作生涯。校园废弃物和小区生活垃圾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校园里面废弃物很多都是可以再利用的,在找准了这个切入点之后,杨雄和队友还有勤工俭学的同学一起建立了校园资源回收站。短短两年时间,回收站业务就覆盖了西安地区的6所高校。毕业后的杨雄将垃圾分类工作的战场从校园转移到社区,以公益组织的身份真正投入到垃圾分类这个社会难题的解决方案的探索和行动中。
打造“乐修匠”平台
“乐修匠”响应商务部《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完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将废旧家电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纳入“小修小补”便民地图,回归居民日常生活,恢复社区人间烟火气。
做法一:“乐修匠”以居民维修为切入点,依托社区发动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在社区做积分兑换活动时挖掘的社区能人,辖区内的维修店铺,以及高校环保社团和工科专业学生为主的高校旧物达人组建“乐修匠”的维修队伍。以低偿的方式解决了居民小修小补的需求。
做法二:“乐修匠”上线小程序平台和24小时服务热线,居民下单,就近分派,维修师傅及时上门为居民解决烦恼。上百位名师入驻“乐修匠”平台,为个小区提供维修服务,目前项目已经覆盖到300多个西安小区院落,“小修小补”回归社区的模式让环保行动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源头上避免了垃圾的产生。
做法三:乐修匠与辖区内学校合作,建立校内乐修匠人才培训基地和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同时乐修匠走进中学,成立乐修匠二课堂,共同探索将维修纳入学校教学体系,推动青少年加入维修降碳的实践中来。
做法四:“乐修匠”熟悉社情民意,西一路街道将“乐修匠”纳入网格,进行网格联动,社区工作人员是宣传员也是接单员。同时联合社区建立考核标准,进行维修回访,让社区工作人员更有动力去服务居民。这一方式也让公益组织介入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抓手更有力量。
“乐修匠”有效回应社区与居民刚需问题,让居民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由“教我做”变成“一起做”。“乐修匠”创造了通过维修促旧物新生的项目模式,全面践行循环经济与社区废弃物管理的“3R”原则,引导居民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通过发掘和培育社区能人,增强社区内生动力,既有效构建商务部提倡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又能有效推进低碳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合作经济发展,同时增强公益机构自我造血能力。
由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院负责统筹实施的绿见社区·益创未来——深圳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支持计划(简称“绿益计划”)第二期,在“绿益计划”(一期)的实践基础上,将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议题聚焦无废细胞和韧性社区建设,通过典型社区挖掘深耕、项目资助、队伍建设、能力建设、行动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有效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公益慈善资源等多方力量联动,推动形成社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助力社区增强社会资本,搭建多元共治的绿色社区行动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社区,总结输出社区环境可持续建设的经验,特别是在无废社区、韧性社区创建方面的“深圳经验”。
资助方:万科公益基金会是由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经国家民政部、国务院审核批准,于2008年成立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2017年被认定为慈善组织。在新的五年战略规划框架下,万科公益基金会以“美美与共的未来家园”为愿景,实践和传播可持续社区理念。基金会当前聚焦碳中和社区先行探索与推广、社区废弃物管理瓶颈突破、中国气候故事讲述三大重点战略模块开展工作。
主办方: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院是响应党中央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由深圳市民政局和市教育局指导,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和深圳市慈善会于2015年共同发起成立的国内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领域的第一家专门学院。目前,学院已成为国家民政部、广东省、深圳市诸多专业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课题研究、社会治理项目实践创新的实施单位。学院秉承“面向社会基层,服务社会治理,培养实操优秀、理论厚实、创意活跃的社工人才和公益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基地”的办学宗旨,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贡献“深圳经验”。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