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李晓凤:街道社工站发展的深圳经验——从资产为本的视角

时间: 2022-05-17 16:22:30浏览次数:1796

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下,深圳街道社工站作为统筹街区社会服务的枢纽,以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群体为服务对象,聚焦民生兜底、社会救助与综合服务,成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至千家万户的重要抓手。本文即介绍深圳街道社工站的发展历程,并以资产为本理念为依据,总结其实践经验和发展策略。


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2019年深圳市民政局开始实施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运营示范项目。迄今为止,深圳街道社工站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街道社工站的试点探索。2019年深圳发布《深圳市民政局印发关于做好广东社会工作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首批建立10个街道社工站,聚焦民政主责主业,以民政、残联、妇联的服务对象为主,采取“政府主导、社协统筹、专业力量引领”的项目执行理念,探究深圳特色的服务经验模式,以发挥社工站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在联动街区各方资源中提供能力提升、社会融合、心理疏导、资源链接、政策落实等专业服务,以此打通为民服务尤其是兜底民生保障的最后一米。

第二个阶段是街道社工站的全面建设。2021年深圳发布《“深圳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施方案》,截至2021年9月建立了街道与社区两级746个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并聚焦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困境和留守儿童、特殊困难老人、留守妇女等开展服务,建构“弱有所扶”的服务体系与专业有效的回应机制。同时,通过整合资源、精准匹配与系统分拨,形成了全程跟踪的精细化服务模式,以及数字科技赋能、多级公益慈善“资金池”与志愿资源动员的格局,以探索符合街道特色的“五社联动”深圳实践样本。

从上述发展历程看,深圳街道社工站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尝试摆脱嵌入式发展中对政府购买服务的路径依赖,即以街区为枢纽,建立辖区资源库,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多级公益慈善“资金池”,鼓励联合慈善组织发展各种基金会、接受慈善捐赠,联动社工专业组织、群团组织和居民志愿组织等,在街道层面建设社工站(点)慈善资源与公益项目的储备库。由此打破了困弱群体与资源供给方的信息壁垒,并以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来支撑站(点)服务的大规模覆盖,走向了以资产为本撬动资源的融合、创新与发展之路,尝试实现街道社工站的高质量服务和高水平赋权。


三大实践理念

1993年美国学者约翰·科兹曼(John P.Kretzmann)等提出了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并逐渐在世界各国的社区发展中得到应用。“社区需求取向”的理念强调调查和挖掘社区需求,但因外部力量单向介入、主体错位与忽视能力建设等因素,现有的街区资源和社会力量往往无法回应上述需求。而“资产导向”模式则更注重街区现有资源的挖掘与运用来匹配需求。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街区发展与社区治理只能从社区内部开始,才能有发展的内生性动力。进一步讲,笔者认为“资产为本”的三大实践理念如下。

第一,资源清单,即依赖街区资源的供给,识别、挖掘、整合与充分运用街区内部的人财物等资产或优势,实现发展性社会工作。比如,深圳街道社工站(点)的总体资源清单包括:其一,个人资产,指熟悉社区历史的长者、擅长制作美食的妇女、课余时间较丰富的儿童、社区内富有志愿精神的技艺人员、社区能人等;其二,文化资产,指不同街区的工艺或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如客家文化)、志愿文化、包容文化、国际文化等;其三,组织资产,指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如民政局、残联、妇联、共青团、工会等)、社工机构、慈善组织(如志愿组织、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社区基金、专项基金、冠名基金等)等;其四,物质资源,指社区内的老建筑、公共活动场所(如篮球场、公园、文化室等)、自然资源等。

第二,内在取向,即依靠街道社工站的枢纽平台,将居民能力与在地化资源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社会资产,推动街区发展。同时,在民生幸福街区的建设中让居民掌握更多的信息与资源,学会提出自己的诉求与社区需求,以达至增强权能。比如,深圳A街道社工站推动多个组织与S社区基金会实施共建花园项目,调动社区内人财物资源,选取合适的地理位置,参与花园共建共享。该项目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社工站联动S社区基金会对街区的场地、人员、资金等资源进行勘察,制订服务计划;二是寻求居民志愿者和设计团队等组织合作,以激发街区内在活力、促进居民参与;三是通过“社工+导师成员”带领居民从景观社会学角度,去观测与维护花园,创造一个居民开展园艺种植、邻里交往、自然教育及居民议事的公共空间,并在提升居民能力建设中有力推进深圳“世界著名花城”建设。

第三,关系驱动,即重视社区关系与资产关系的建立,强调居民与社团之间接触,重视培育社区组织与社会支持网络等内生力量。这既有利于各主体能力提升与社区建设,又在交流互动中形成了社区的“共同情感”与社会资产。进一步讲,以工作站为枢纽,社工将街区资产梳理整合,促使资产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与运作机制。比如,X街道社工站依托网格化管理数据库,以社工为骨干调动各类志愿者与社区组织,对辖区居民进行大走访、分类建档、精准化识别与精细化服务。由此,在参与社区服务中形成了社区合伙人的协同关系与社区互助体系,以有力回应社区治理的难题。


五大资源策略

基于资产为本的理念,深圳街道社工站采用了五大资源策略,即梳理资产清单、整合社工专业资源、联动群团组织资源、汇聚慈善公益资源、发掘与培育志愿组织资源(见图1),并在资产运用中同时创造了多元资源。如此,从内在取向提升了居民的能力,从关系取向建构了社区关系和资产关系,形成了街道社工站“五社联动”的深圳样本,现简述之。

图片

(一)盘点与统筹区域资源

区别于传统问题导向或需求导向,资产为本理念注重盘点和利用社区内现有的资产,对此,街道社工站在启动服务时的两条主线是回应供需匹配的精准性议题。第一条主线是需求调研,解决“先做什么”问题,即持续开展街区弱势群体等全覆盖的走访、需求调研、建档,形成需求调研报告和服务计划,以此作为未来几年街道所有相关服务的依据和基础。如美国联合之路(United Way,一慈善协会)除了熟知的联合筹款外,很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进行区域内的需求调研,该调研结果成为辖区内各类非营利组织开展服务、申请资助的重要基础数据。第二条主线是盘点资产清单,解决“拿什么做”问题,即街道社工站需要开展社区资产调查,将社区资产分为个人、文化、组织、物质四类资产,建立资产清单,绘制社区资产地图。如深圳X街道社工站通过“活动联办、资源共享”等方式,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清理隐患管线68条,让更多的驻区单位或企业主动参与街区社会治理。


(二)整合社工专业资源

街道社工站要发挥整合与辐射功能,需要建立社工力量的沟通协调平台,形成社区党群、岗位、项目、街道站等诸多社工力量的整合机制,以带动辖区内各条块社工一起开展协同式服务。此种协同并非给其他社工增加工作量,而是互相联合,发挥统一设计和行动的作用,以实现街区社工专业服务的资源共享,避免服务的重复与浪费,提高服务有效率。如深圳S街道社工站进行个案联动和转介时,针对复杂个案,需联动各个社工力量提供服务并明确彼此的范围和职责,避免服务“真空区”与相互推诿的情况;针对转介个案,明确了转介双方的责任范围与权利义务,以及转介的评判标准、规范流程等细则,从而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有效性。


(三)联动群团组织资源

工、青、妇、残等群团组织拥有较强的组织规模和动员能力,但因长期镶嵌于科层体系,兼具“党政代言人”和“群众代言人”的双重身份,常常出现“唯上多于唯下”等双重委托代理困境。从这个角度看,群团组织面临着资源整合与联动共建的必然性选择。为此,街道社工站可以联动群团组织搭建资源流通与资源共享平台,以推动群团自身改革时进一步丰富街区的可用资源。比如,以深圳T街道妇联“阳光妈妈”项目为例,街道社工站联动了党政、群团、志愿组织和女性社团等多元力量,为单亲妈妈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这既提升了妇联项目化运作的服务广度和深度,又为T街道打造了专业化规范化的妇联项目品牌。


(四)汇聚慈善公益资源

深圳慈善事业在经历了初步探索与快速发展后,进入了慈善组织发展、慈善捐赠体系和慈善创新发展的改革创新阶段,推动了慈善资源的丰富发展。20多家在深圳注册和落地的慈善组织获得公开募捐资格,腾讯互联网公益成为全国最大的慈善募款平台,以慈善信托、公益创投与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共建现代慈善体系的形成,以及社区基金会等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无疑为深圳街道社工站的基层治理行动框架提供了社会慈善资源的补充。如深圳D街道社工站搭建“市+区+街道+社区”多级公益慈善“资金池”,鼓励联合慈善组织发展社区基金会、社区基金、专项基金、冠名基金,接受公募基金、企业、爱心人士等捐赠。由此,在街道层面建设社工站(点)慈善资源与公益项目储备库,打破了困弱群体(需求方)与公益慈善资源(供给方)的信息壁垒,解决了资金“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问题,从而链接了社会慈善资源来参与社区治理。


(五)发掘与培力志愿组织资源

志愿组织具有内生型和外联型两种类型。相应地,街道社工站需要搭建内生型志愿组织网络,为遭遇相同困境的服务对象打造互助平台,并通过分享与支持实现自助互助,建立自组织,以此在自我服务中影响相关制度和政策的改变。同时,针对街区内特殊群体和一般群体,社工应培育外联型志愿组织网络,以在“双工联动”中社工引领志愿者开展服务、志愿者协助社工改善服务,从而实现两者“联动双赢、互补互惠、互动共进”。比如,深圳H街道社工站通过老年协会孵化志愿组织,摸底排查老人困难情况,参与社区高龄长者的上门服务及提供社会支持等,以发掘与培力老人志愿组织资源,形成了社区内在资产。


结语:

资产为本理念下深圳街道社工站初步实现了街区社工力量的整合,打造了社会组织(含群团组织)发展活跃、慈善资源丰富和志愿者黏性较高的:“五社联动”深圳样本。而此样本也初步呈现了多层面的成效与经验启示:

其一,提升了服务效益。如针对较复杂的个案,社工站可以充分挖掘与联动街区资产,采用个案管理等来打破资源壁垒,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其二,改善了服务质量。社工站在梳理与培育街区资源中,既能运用内在资产回应街区发展的需要,又在创造新资产中提升居民的能力建设、形塑互助型的社群关系,推动了服务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其三,建构资源整合的服务标准。如针对危机个案,成立“ 五社联动”危机干预中心,负责危机个案的应急处理与相关资源调度。在此基础上建构社工站的三級服务响应机制,明确各部门的功能与责任,梳理职能分流难题,从而建立了必识别、联动、服务到总结的标准化流程。

其四,推动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发展。社工站以资产为本构建资产关系,调动人、财、物资源服务于整个街区,形成了街区的公益产值链、互助型人际关系,促进了传統交化的活化、生态社区建设及居民极能的增强等。

由此,在尝试摆脱对政府购买服务的路径依赖中引发街区立体性綜合性的改变.迈向高质量服务与高水平赋权,以促进人、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作者李晓凤系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李永娇、朱郭鑫系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5月上刊

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
SHENZHEN SOCIAL WORK COLLEGE
Copyright © 2023 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44011号
网站技术支持:微加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