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广东省民政厅 力行民之所盼 保障基本民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广东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常念民之所忧,力行民之所盼,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彰显忠诚于党的坚定信仰、务实为民的赤诚初心、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坚毅执着的攻关精神、奋勇向前的进取姿态,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
全力编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弱有所扶、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开创新局面
这五年,广东民政系统坚决扛起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政治责任,创新优化政策供给,全面落实省十件民生实事涉民政工作,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保持全国前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广东实践”、湾区养老、旅居养老“广东创新”、一证通行、“粤省事”尊老爱老服务专区、大配餐等“广东样本”在全国打响。高位推动广东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儿童福利工作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儿童保障向关爱保护工作延伸,服务对象由孤儿向所有儿童拓展,服务内容由物质供给为主向物质加精神服务迈进。
社会救助更加精准有效。全面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基本建成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生兜底保障体系。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本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机制,对404万低收入人口实现信息汇聚、动态监测、风险预警和精准救助。完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全面推行社会救助“异地受理、全省通办”服务,创新在“粤省事”上线救助自诊和救助申请服务,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在线申请救助。创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为9006名身份不明的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广东特色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基本形成。
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兜底保障,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及普惠型高龄老人津(补)贴制度、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制度、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有效实施,惠及老年人达1490万人次。突出人才队伍建设,全省各类院校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在校生超过10万人,累计培训养老服务人员超过21万人次。引领“科技助老”,着力化解老年人“数字鸿沟”难题,在全国首创刷身份证“一证通行”健康防疫系统,累计核验超过1.4亿人次,惠及554万老年人。上线“尊老爱老服务专区”适老化移动应用,实现高龄老人津贴线上申请业务量超过75.6万。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开展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践,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云浮五市被列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云浮市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
儿童保障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拓创新。打造区域性集中养育儿童福利机构,提升对孤残儿童的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儿童福利保障能力。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率先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百家社会组织走近农村留守、困境儿童“牵手行动”和孤残儿童医疗救治“绿色通道”有效惠及各类儿童。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省、市、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各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实现全覆盖。
全面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新提升
这五年,广东民政着力构建以党建为引领、城乡社区为载体、社区社会组织为纽带、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人才为骨干、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民政领域“一核四社”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民政领域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东社工“双百工程”、城乡社区协商工作模式创新等工作在全国得到重点推广。
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广东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完成第八届村委会、第七届居委会换届选举,村(社区)干部补贴、村(社区)办公经费逐年提高。建立3100多个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社区民主协商形成风气,并推动出台全省社区协商规范标准。全省村务监督委员会“九有”规范运作和村(居)务公开“五化”创建有序推进。全省100%村(社区)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开展社区“万能章”整治行动,减轻村级组织负担,省级取消23项社区证明。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
社会组织改革不断深化。深入推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省、市各级建立社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分类分级推进社会组织党建摸排和组织建设“双同步”工作,建设党建工作站、示范点和观察点,促进社会组织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社会组织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年报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开展“我为企业减负担”、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等多个专项行动,社会组织发展环境进一步清朗。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各级民政部门登记和街道(乡镇)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超过10万个。大力引导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2018至2021年,全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投入资金超50亿元。
社会工作深入推进。深入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全省1629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全部挂牌运作实现100%覆盖,1.4万名社工立足镇街,深入村居,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畅通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累计持证社会工作者11.3万人。
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蓬勃发展。慈善事业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上日益彰显。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公开募捐资格审批工作深入推进,慈善信托模式丰富多样。举办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承办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搭建国家级慈善交流平台。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志愿服务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品牌建设不断加强,全省注册志愿者超过1400万人,志愿服务超过7亿小时。
全方位优化基本社会服务,
努力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这五年,广东民政紧盯人民群众关心关切,合理拓展基本社会服务内容,稳步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基本社会服务专业化、精准化,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婚姻登记管理服务全面提升。全省所有地市实现婚姻登记“全城通办”,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顺利启动;率先在全国启用婚姻登记证二维码、婚姻登记电子证照等多项创新性服务,全国首家婚姻服务创新综合平台落地广州市;推进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
殡葬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建立基本殡葬服务保障制度,全省免费提供遗体接运等7项基本殡葬服务223万宗,免除费用27亿元。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殡仪馆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节地生态安葬率达62%。
区划地名公共服务日益规范。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不断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全省新设立市辖区3个,县级行政区域界线部分变更3项;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迁移1项;撤销镇22个、新设立镇6个,撤销街道16个、新设立街道55个。顺利完成第三轮及启动第四轮全省各级界线联检工作,配合民政部完成粤澳陆地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组织全省各级普查地名79.82万条,新设置地名标志21.82万个。传承弘扬地名文化,完成系列地名文化书籍编纂和地名专题纪录片拍摄,潮阳区获评“千年古县”称号。
图:广东省民政厅持续多年组织开展百家社会组织走近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牵手行动”。
图为“牵手成长”青少年公益夏令营活动
【五年掠影】
——民生保障指标持续增长。
截至2021年底,全省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42.33万人,年人均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10956元、8808元,较2017年底分别提高36.3%、39%。
特困供养人员22.26万人,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分别为年人均18336元、15288元,较2017年底分别提高42.5%、68%。
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每月1883元和1227元,较2017年底分别提高29.86%和39.43%。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81元、243元,比2017年增加20.7%、21.5%。
——民政重点领域发展迅猛。
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注册登记养老机构1896个,有388家次获评星级养老机构。全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逾2.1万个,设立家庭养老床位约1.7万张,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点超过2100个。“旅居养老”签约11个省市区,覆盖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版图。编制发布《养老机构服务规范》等8个省级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发布首项湾区标准《养老机构认知症老人生活照料指南》。
截止2021年底,全省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71835个,其中社会团体3208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8364个,基金会1382个。全省慈善组织1748家,公募慈善组织183家,慈善信托58单、资金7.8亿元。2021年,全省9个社会组织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福利彩票事业健康发展,2018年至2021年,福利彩票销量达761.44亿元,连续14年全国第一。
——民生改革取得创新突破。
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全省1629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全部挂牌运作实现100%覆盖,1.4万名社工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畅通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创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4.8万人次,帮助9006名身份不明的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寻亲成功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图:近年来,稳步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
2022年底前将实现全省社工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图为阳江市东城社工站双百社工为困难群众提供心理支持,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
【美好蓝图】
强化五大体系 深化改革创新
奋力推动广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今后五年,全省民政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广东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着力完善“大救助、大养老、大儿童保障、大慈善、大社会治理”五大工作体系,奋力推动广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健全大救助体系。全面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和临时救助办法,进一步加强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的大救助制度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建成大救助平台。持续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健全大养老服务体系。紧盯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注重搞好顶层设计,陆续出台政策措施,加快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基础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建强专业人才队伍,加大医养康养结合,努力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打造“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服务网络,优化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完善“县—镇—村”三级服务网,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努力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制度。持续开展星级评定,整体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发挥区位发展优势,创新“湾区养老”和“旅居养老”新模式,不断加快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
健全大儿童保障体系。推进儿童保障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不断提升“大儿童保障”体系建设水平。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开展区域性集中养育,夯实孤残儿童兜底保障基础。实现地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全覆盖、县级覆盖率达到90%;指导乡镇(街道)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达到50%以上;指导村(居)民委员会设立专职专岗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实现儿童主任专人专岗,参训率达到100%。
健全大慈善体系。构建制度保障有力、参与渠道便捷、覆盖领域广泛、具有广东特色的“大慈善”体系。加大培育慈善主体力度,鼓励和支持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双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慈善组织在民政民生、扶贫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支持乡镇(街道)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推动志愿服务政策创制,深入推进民政领域志愿服务,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福利彩票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健全大社会治理体系。一是开展基层治理现代化示范试点工作。推进乡镇(街道)为民服务、议事协商等治理能力建设。加强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小组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村(社区)综合服务提质增效。二是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完善党领导社会组织制度。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监管模式,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完善落实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发挥品牌社会组织引领示范作用,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三是稳步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现全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推进大湾区社会工作融合发展。四是推进区划地名规章制度和标准的建立完善,稳妥审慎开展优化行政区划变更工作,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加强地名管理和文化建设。五是提升社会事务服务水平,做好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深化婚俗改革,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深化殡葬改革,加快农村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殡仪馆火化机尾气排放治理工作,积极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第二批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工作,推进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和政府购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
图: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完善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圈”。
图为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为社区长者开展手工活动。广州市民政局供图
【奋进故事】
“双百”社工助残疾人“重生”
暖风拂过并肩的镬耳屋,溪水与青砖石柱相映衬。云浮新兴县车岗镇楪村的稻田里,钟妈妈弓着腰清除杂草,为春耕做准备,偶尔让陪在一旁的儿子钟俊(化名)搭把手。
时针回拨到2020年。当时,患有精神分裂症10余年的钟俊刚结束治疗,之后他又因意外导致双手韧带断裂,被诊断为二级残疾,需要使用手腕发力的事情,对他而言都很困难。
车岗镇社工站的社工们走村串巷,与钟妈妈在田间偶遇,得知钟俊基本情况后,多次入户探访。
社工团队联系上新兴县中医院骨科医生,陪同钟俊前往中医院进行检查。“是否选择做手术?”由于存在风险,社工们与钟妈妈开了几次会,共同分析,最终才确定下来接受手术。
2020年9月、2021年4月,广州医生两次来到新兴县,为钟俊做手术。手术费、材料费等大部分费用都被减免。钟妈妈很感谢社工,“他这个手啊,真是千感谢万感谢你们。”
钟俊的病情严重时,一家人辗转各大精神专科医院治疗。“花了总共15万元。因为没钱,也都是治一阵歇一阵。”平房内简陋的装修显示这家人的困难。2021年1月和9月,社工协助钟俊申请临时救助,解了燃眉之急。
“我想工作。”在一次入户中,钟俊说。社工团队立刻与镇残联专委人员联系,转达了他的这一意愿。
2021年11月,钟俊报名了残疾人就业培训班。“春耕前如何准备?”“如何用好机械化收割?”一堂堂课下来,他努力用刚刚恢复的手腕,记下一行行笔记。
淋菜、拔花生,钟俊的“作业范围”越来越广泛。如今,钟俊正摩拳擦掌,等待着县残联为他推荐联系合适的岗位。“等到他上班,日子越来越规律了,我也就更放心了。”钟妈妈说。
这一案例获评2021年度广东省社会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它也是广东社工日常工作的一个生动注脚。如今,广东实现“双百工程”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100%全覆盖,驻村、入户,专业服务和惠民政策进了全省困难群众的家门。
来源:南方日报、广东省民政厅